在《爱与秩序》一书中,福斯特·克林纳(美国精神心理医师)提出“教官式父母”的概念:“他们吹毛求疵、严格管控……许多人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,家长都扮演了教官的角色。”教官式父母最典型的行为特征是指责和光讲道理。 当我们总是指责时,就会把 焦点放在孩子的“不是之处”上,忽略孩子的感受。我们希望孩子意识到并承认自己错了,不要像现在这个样子,而应该像我们想象中理想的样子。有时候,我们甚 至希望孩子的自我感觉很糟糕,因为也许只有深入内心的痛,才能促使他彻底改正缺点。这个时候,我们经常这么说: 你怎么又没做好?怎么这么笨?! 你又打人了,真是个坏孩子! 你就是不如某某,你看他多好!你要是有他一半,我就知足了 从父母的态度中,孩子可能读到“我不够好”,长此以往,他的自我价值感就会偏低。正如两位著名的心理学导师麦基卓和黄焕祥在《懂得爱》一书中所言:“凹透镜的映射作用让孩子怀疑自己、责备自己、低估自己,甚至可能一生都活在这样的阴影之下。”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,有些父母崇尚“挫折教育”,认为要让孩子承受很大压力、经历很多挫折,才能锻炼他们的抗压能力,才能有助于将来很好地适应社会。这 些 父母从不轻易表扬孩子,因为担心他会产生自满情绪,不利于孩子的成长。其实,这些做法并不符合“挫折教育”的初衷。“挫折教育”是要“吸取教训”,而不是 “找错”,但是有些父母和老师,不放过任何批评孩子的机会,甚至故意制造环境来让孩子品尝失败的滋味。研究表明,青少年持续体验失败很可能导致他们出现强 烈的负向情绪,包括但不限于抑郁、愤怒等,他们会感觉自己不好或产生攻击的冲动,更糟糕的情况是对生活失去兴趣。 2.凸透镜照出“巨人” 有些父母自己是在被指责的环境中长大的,他们深知这种方式带给孩子的痛苦,为了跟自己的父母做得不一样,不让孩子受苦,他们往往会走向另一个极端—— 讨 好孩子,成为“直升飞机式父母”。直升飞机式父母把孩子放在最重要的位置,时刻监控孩子的举动,就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的上空。他们忽略自己的感受,努 力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和愿望,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全世界最棒的,别的孩子都比不上。他们常说的话是: 宝贝儿,你是最棒的! 你比某某强多了!他们都不如你! 宝贝儿,只要你高兴,做什么都行! 当父母总是使用讨好的方式对待孩子时,就像在孩子面前竖立起一面凸透镜。 在凸透镜的映射下,孩子可能感觉自己比别人都重要,别人应该满足自己所有的要求和愿望,认为自己才是最好的,别人都不如自己,唯我独尊。长此以往,结 果 可能如《懂得爱》一书中描述的那样:“凸透镜的映射作用让孩子因自负而膨胀起来,或者认为没什么值得学习的,或者不信任他们的父母。” 许多独生子女家庭都会出现 这种情况,孩子被过度骄纵,目中无人,自私自大,缺乏对别人的尊重和同情,因此很可能在与人交往中屡屡受挫,极端情况下甚至还会做出伤害他人、伤害父母的 行为。他们可能一方面自负,另一方面却又自卑,因为他们的内心会存在疑问:我真的是最好的吗?真的比别人都强吗?而且,为了迎合父母一贯的过高评价,他们 很可能会努力去达到高标准,无形中承担了很大的压力。当无法达到标准时,他们就会责备自己,或者通过撒谎、贬低别人等手段,让父母觉得还是自己好。显然, 这种心理状态是很纠结的。 3.哈哈镜照出"混乱" 还有的父母用打岔的方式对待孩子。打岔的一种表现是不理会,父母总是忙于工作、干自己的事情,对孩子说:“去去去,玩你自己的去!”另一种表现是说不 相 干的话,既跟自己和孩子没关系,又跟所处的情境没关系。比如孩子哭了,父母说:“看!这是什么?那是什么?”再比如在商场里,孩子想买一个很贵的飞机玩 具,父母说:“看这个小恐龙,这个好!” 其实,打岔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,长此以往,还可能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,比如孩子会觉得自己不重要、与父母不亲近,或者习惯于不去解决问题,总是岔开话题、注意力不集中等。打岔的方式就像在孩子面前竖立起一面哈哈镜,孩子照见的自己是混乱的、不清晰的、困惑的。 需要指出的是,无论是凹透镜、凸透镜,还是哈哈镜,都只是可能的影响,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反应。父母这么做,不代表孩子一定会发生这些情况,只是有这样的可能性存在。 4.平面镜照出是“真实” 真诚一致地对待孩子,这就是“顾问式父母”。顾问式父母较少用指责、超理智、讨好和打岔的方式。他们尊重孩子,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,不管他多小, 都 会平等对待;与孩子在渴望层面联结,让孩子感受到爱、尊重、理解、接纳、欣赏和支持;他们真实、坦诚,在乎孩子的感受,也愿意分享自己的感受;他们的观点 是开放的,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对与错,只有适合不适合,因此不强求孩子与父母一致,鼓励孩子发展出自己的观点;他们会及时“回应”而不是“满足”孩 子的所有要求,也愿意接纳孩子因愿望不被满足而出现的各种情绪;他们会坚持既定的行为规则和界限,允许孩子自己做出选择,并鼓励孩子承担后果;他们会用问 问题的方式,引导孩子联结内在,找到适合自己内心的答案。 平面镜的核心作用在于让孩子接受自己真实的样子,不需要放大或缩小,并且透过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,感觉到自己足够好(这里的“足够好”是指孩子觉得 自己这个人足够好,行为上如有不适合之处,可以随时随需调整),是值得被珍爱的。这是孩子自尊自信的根基。当这个根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慢慢内化之后,他 就不再需要依赖于外界的认可和判断,而渐渐生发出强大的内心力量,信任自己、珍爱自己,自然会拥有健康、幸福和成功。 更多精彩,请关注孩子家长教育官方微信:麒讯达 分享孩子厌学、孩子叛逆家长教育心得。
|
1.凹透镜照出“矮子”